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方案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6 02:15:40   浏览:889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方案

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方案》的通知

国家烟草专卖局文件
国烟法[2003]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大连、深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进出口(集团)公司:
  根据《烟草行业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贯彻<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不断强化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水平,国家局决定对全国烟草行业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统一考试。现将《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贯彻〈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烟草行业开展法律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现制定“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在全行业经营管理人员中推行规范化、制度化培训和考试,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有效提高全行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为保障烟草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考试对象
  全国烟草行业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必须争加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其中,参加考试的工商企业正、副职领导,由国家局直接组织考试;其他应考人员,由各省级局组织考试。
  三、建立统一考试题库
  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从部分省(区、市)抽调人员参与建立题库工作。题库应在统一考试前完成若干套试卷的密封储备。每套试题力求知识要点涵盖广泛、难易程度调控均衡,不出偏题怪题。经营管理人员统一考试题库将在国家局(总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子系统中予以公布(国家局管理信息系统的网址是∶http://ec.tobacco.gov.cn/或http://ec.tobacco.com.cn/)。
  四、内容与题型
  考试的主要法律法规包括:《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宪法》、《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公司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招标投标法》、《破产法》、《劳动法》、《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烟草广告暂行管理条例》,以及《票据法》、《广告法》、《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条例》、《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中国政府的承诺》等法律文件中与烟草行业经营管理有关的知识。以国家局法规司编写的《烟草政策法规汇编(新编)》为参考书。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提供考试复习题库,为培训学习提供重点内容引导。
  考试题型:每套试题的题型为选择题、判断题两类。满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50分、判断题50分。考试成绩达到60分以上为考试及格。
  五、时间安排
  统一考试时间范围为2003年5—9月。国家局直接组织的统一考试,由各省级局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确定,可在上述时间范围内自主安排具体时间。但确定后,要在考试两个星期前,将有关安排上报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安排监考和从题库中抽取试卷工作。由省级局负责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时间在上述时间范围内自主安排,但必须提前向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呈报工作方案,必须先培训后考试,必须使用国家局建立的法律知识统一考试题库的试卷,必须按照统一要求组织相关工作。
  六、考试方法
  (一)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二)由国家局直接组织的统一考试,每个省份为1—2个考点;由省级局组织的统一考试,按适度集中的原则,由各省级局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酌定。
  (三)各考点在考前从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试试题。制作试题应严格保密,由专人负责;考试试题必须现场启封。对泄题和作弊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四)考场安排:由各考点所在地的省级局负责落实。
  (五)监考人员:国家局直接组织考试的监考人员,由国家局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各省级局组织考试的监考人员,由省级局统一安排。每个考场的监考人员不少于三名。
  (六)试卷处理:考试完毕,监考人员当场收集装订并密封考试试卷,妥善保存,交付阅卷工作小组。试题的安全和移交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由各考点考试领导小组组长负责。
  七、阅卷工作
  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的阅卷工作,按“谁组织考试、谁负责阅卷”的工作原则进行。国家局直接组织考试的试卷,由国家局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的阅卷工作组进行阅卷。各省级局的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省(区、市)的阅卷工作。阅卷工作应在考试后的一个月内完成,并及时将全部参加考试人员的成绩报国家局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八、考前培训
  全国烟草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统一考试的目的,是“以考促学”,着眼于切实提高全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水平。因此,考前培训是统一考试必不可少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针对此次统一考试,将在统一考试前对法规部门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此后,由这批人员作为骨干师资力量,对本省(区、市)有关考试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以统一考试规定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各省(区、市)培训工作计划要列入统一考试方案,报国家局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九、考试纪律
  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应执行全行业统一的考试纪律(具体要求见附件1)。
  十、组织实施
  (一)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由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落实。各省(区、市)的统一考试工作,由各省级局的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并实行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制。
  (二)各省级局法律知识统一考试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经营管理人员统一考试工作。从关系行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管理人员考试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时间、人力、物力上提供充分保障,组织协调好有关部门切实落实好培训、监考、阅卷等工作。国家局将原来的“全国烟草行业专卖执法人员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2)。各省级局应参照进进相应调整,并及时报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正确处理培训与考试的关系。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通过统一考试来检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促进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素质的提高。因此,能否认真搞好培训工作,是统一考试能否见到实效的关键。培训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不能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背题,培训辅导必须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系统讲解,帮助应考人员切实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各省级局法律知识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抓好培训工作,把工作落到实处,使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对没经过培训就组织统考的单位,要通报批评。
  (四)各省级局应于三月二十日前将考试方案及应考人员名单(用MicrosoftExcel文件格式,见附件3)报送国家局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省级局负责制作本省(区、市)参加统一考试人员的准考证(准考证式样见附件4)。国家局将随时进行专项工作检查或抽查。发放准考证时,请同时收取应考人员与准考证同版的2寸免冠照片一张,以备发放统一考试合格证书使用。
  (五)统一考试结束后,国家局将向全行业通报考试情况。考试合格者由国家局统一制发“全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合格证书”,并以此作为从事烟草行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资格。凡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将取消其从事烟草经营管理工作的资格。已经在岗的,应调离岗位。对统一考试不及格的,可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的,视为法律知识不过关,按不合格人员对待。
  (六)建立健全统一考试档案。各省级局法规部门,应将建立健全统一考试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国家局将不定期进行检查。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统一考试档案应包括经营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和考试成绩等。统一考试人员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
  (七)各级考试组织部门应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明确严格的考试纪律。严禁出现漏题、泄密、替考、抄袭、随意增减得分等现象。国家局将派出考试工作巡查组,对各省(区、市)的统一考试组织情况进行抽检、监督,并设立举报电话(010-63605264)。如发现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将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国家烟草专卖局
二00三年一月二十二日

附件:

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纪律(略)
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略)
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人员名单(略)
《全国烟草行业法律知识统一考试准考证》统一式样(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经费、待业保险基金管理的通知

劳动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经费、待业保险基金管理的通知
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就业经费和待业保险基金是劳动部门保证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和保障待业职工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务院关于“要集中资金保证当前经济工作重点需要”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经费和基金的管理,防止经费和基金在使用上出现问题,特作如下通知:
一、要保证就业经费和待业保险基金真正用于就业工作和扶助待业职工生活、促进待业职工再就业。各地劳动部门要按照劳动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就业经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劳力字〔1990〕36号)和国务院《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国务院令第110号)的规定,在
近期对就业经费、待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或已经发生挤占、挪用的开支,要限期清理回收。对虽已投入扶持生产资金,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配套资金来源不落实、建设条件不具备、市场前景不明的项目,要下决心停下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
理,同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明纪律。
二、就业经费中的扶持生产资金,必须坚持有借有还、有偿使用,并按照“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扶持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安置待业人员多,并具有资源、技术保证条件的生产、加工、服务项目。扶持的项目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按规定程序审批,严
禁弄虚作假和搞计划外工程。省级劳动部门举办从事第三产业的经济实体,一般不得使用中央级扶持生产资金。确实需要的要报部备案,并不得超过当年借款额度的20%,同时还应有必要的配套资金。
对违反一、二项规定的,将通报批评并相应扣减下年度的借款额度。
三、强化待业保险基金的管理。要加强对待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发放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这项基金专款专用,在救济待业职工生活、帮助转业训练、组织生产自救和促进职工再就业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待业保险基金中生产自救费的使用必须独立设帐严格管理,明确使用方向
,投放前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按规定的权限申报审批,对其使用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待业保险基金中生产自救费的管理办法,将另行制定。
四、就业经费中的业务费、其他费用和待业保险基金中的管理费,要按照中央“过紧日子”的要求,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准用于国家规定之外的开支,未经批准不准购置国家控制购买的设备或物品。
各级劳动部门对就业经费和待业保险基金的管理,要加强领导,严肃纪律,认真做好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要结合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把两项资金管好用好。本通知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劳动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司(一式两份)。



1993年7月16日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磷矿监督管理站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磷矿监督管理站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宜府办发〔2005〕9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宜昌市磷矿监督管理站运行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七月二十日

宜昌市磷矿监督管理站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磷矿资源管理,落实磷矿限量开采计划,维护良好的磷矿资源开采、运销管理秩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磷矿产地县区人民政府根据磷矿管理的需要在磷矿区出口处设立磷矿监督管理站。磷矿监督管理站的主要职责是:查验《湖北省磷矿产品准运单》,核实磷矿产品出站数量,协助相关部门实施车辆限超、治超等。
  第三条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全市磷矿监督管理站运行进行监管,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磷矿监督管理站的管理。
  第四条 磷矿产品一律凭湖北省经济委员会监制的《湖北省磷矿产品准运单》出矿区。磷矿运输车辆应自觉进磷矿监督管理站接受检查。凡未持《湖北省磷矿产品准运单》或伪造《湖北省磷矿产品准运单》运输磷矿产品的车辆,一律视为无证运输,其磷矿产品依法予以没收,并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没收矿产品要及时登记,按程序报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公开处理,罚没收入缴同级财政。
  第五条 加强验票环节监督管理。工作人员要对出站的磷矿运输车辆逐一过磅核实,并查验承运人是否持有《湖北省磷矿产品准运单》以及发货数量与过磅数量是否相符;要据实、准确填写准运单相关项目;在查验真实无误,收回准运单第二联后对车辆予以放行;凡违反规定运输的磷矿产品一律依法没收并予以处罚。
  第六条 磷矿监督管理站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交接班、验票、责任追究、重大事项及没收磷矿产品登记、紧急情况报告、统计台帐及票证缴销等制度。
  第七条 磷矿监督管理站的运行经费,按磷矿石产量1元/吨收取,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解决。
  第八条 磷矿监督管理站要规范建站,严明纪律,依法管理。凡营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