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1:14:01   浏览:916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宁夏、西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堵塞税收漏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现就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通知如下:

  一、以下情形的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二)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三)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

  二、赠与双方办理免税手续时,应向税务机关提交以下资料:

  (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房地产交易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税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44号)第一条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赠与双方当事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三)属于本通知第一条第(一)项规定情形的,还须提供公证机构出具的赠与人和受赠人亲属关系的公证书(原件)。

  (四)属于本通知第一条第(二)项规定情形的,还须提供公证机构出具的抚养关系或者赡养关系公证书(原件),或者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抚养关系或者赡养关系证明。

  税务机关应当认真审核赠与双方提供的上述资料,资料齐全并且填写正确的,在提交的《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登记表》上签字盖章后复印留存,原件退还提交人,同时办理个人所得税不征税手续。

  三、除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情形以外,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他人的,受赠人因无偿受赠房屋取得的受赠所得,按照“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四、对受赠人无偿受赠房屋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其应纳税所得额为房地产赠与合同上标明的赠与房屋价值减除赠与过程中受赠人支付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赠与合同标明的房屋价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或房地产赠与合同未标明赠与房屋价值的,税务机关可依据受赠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或采取其他合理方式确定受赠人的应纳税所得额。

  五、受赠人转让受赠房屋的,以其转让受赠房屋的收入减除原捐赠人取得该房屋的实际购置成本以及赠与和转让过程中受赠人支付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受赠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受赠人转让受赠房屋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可以依据该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或其他合理方式确定的价格核定其转让收入。

  六、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共利益是现代行政之目的,也是行政法能够成为部门法的重要基础,因而在行政法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行政法中的公共利益,不但限定了公民所拥有的权利界限,而且也为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明确了法律规范。为此,应当在立法、行政及司法等环节上对行政法中的公共利益进行界定,从而保障行政法中的公共利益能够实现。本文旨在对公共利益的概念进行界定,继而探讨行政法视野下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的制度建设,并提出行政法视野下维护公共利益的对策选择。

  一、公共利益的概念界定

  一是公共,表示为公众所有,是公共利益的重心。人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在某一范围之内占据多数的势力集团经过人口流动,就有可能形成另外的集团,而公共利益也会得以改变。由此可见,公共自有其相对性,而相对性正是公共利益之所以不确定的原因。二是利益,从哲学上看,主要表现为某一特定课题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并为主体自身或其他评价者承认对于有关主体之存在具有价值。可见,利益的不确定性或利益自身的特性是相互联系的,而该特性之形成又取决于课题、主体及主、客体间的关系。综上,公共利益是在一定范围内,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多数人之利益要求而确定的,确定的关键不在于一定范围的确定上,而在于范围内多数人之确定。这就造就了公共利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主要表现为利益内容具有不确定、受益对象具有不确定性这两个方面。

   二、行政法视野下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平衡的听证制度。公共利益之本质在于实现与维护社会中各位成员的基本礼仪。因此,要确定何为公共利益,就要在决策的过程中倾听每一个人的呼声与意愿。假如社会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将个人意愿公开而直接地表达出来,并能被决策者们所采用,那就是真正地体现出公共利益之内涵。当然,从现实操作层面来考虑,真正倾听每一位成员的声音,关注社会共同体当中每一位成员的实际意愿,从而实现每一位成员的利益。这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关门”制定政策的理由。建立听证制度,通过有代表性地听取每位社会成员的呼声和意愿,赋予当事人就一些重要事实表达自身意见的良机,并将这些意见与呼声有机融合到公共利益的决策机制之中。

  (二)建立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互相平衡的协商制度。现实当中,即使是能够真正体现每一位成员利益的公共利益,它和个人利益之间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冲突。这是因为公共利益所涉及的还是每一位成员的切身利益。在要求个人或者少数人牺牲其自身利益而去服从公共利益时,不免就会发生难以预见的冲突,而协商机制则是缓和这一矛盾的理想选择。由于在协商过程中,公共意志得到了有效整合,公共利益也能得到合理的表达,社会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根据公共信息及个人判断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形成共识,并缓和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让公共利益能够更好地符合各成员之利益。

  (三)建立合理的法律确定制度。当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利益都能表达出来,而且成员对于公共利益之认识已达到相当共识,那就很有必要通过社会成员进行表决,把公共利益通过法律之形式加以确定。诚然,因为公共利益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在法律界定其内容的时候,不但要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各项利益,而且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之规定,这就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依据法律之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证。

   三、行政法视野下维护公共利益的对策选择

  (一)立法机关运用立法程序以确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之界定权应当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这是因为,只有人民自己,才能知道何为自身共同利益,也惟有人民才是公共利益中最为权威的决定者,而由公众自行来决定公共利益内容的最佳形式,莫过于有人民代表机关或者代议机构来制定出法律。所以,唯有立法机关才能以立法形式设定公共利益的具体条款。因为公共利益往往具备了不确定性与相对性,在应用中容易被滥用,甚至曲解。立法机关在进行立法时,应当要尽可能地将公共利益内容加以具体化,让人民群众能通过相关法律规范来明确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与此同时,立法机关在确定公共利益条款过程中,应当全面征求与听取各方的意见,考虑与权衡各个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最终建立起一种相对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

  (二)行政机关运用行政程序以实现公共利益。行政机关应要严格地执行有关法律规范,通过个案,把公共利益加以具体化,并最终确定下来,从而具体实现公共利益。但是,因为公共利益在行政之中所涉及的面十分广,只靠立法无法做出十分详尽之规定,这也就赋予行政机关以十分大的空间,造成行政机关在具体公共利益确定上拥有十分大的自由裁量权。对于这一实体之中的不确定性,一定要运用完整而正当的法律程序加以弥补,主要应包括决策公开程序、公共调查与咨询程序、通知程序、听证程序及补偿程序等各类程序。通过以上程序规定,使行政机关对公共利益的决策与执行过程变得公开而透明,能够切实保障相对人所具有的知情权、听证权、申辩权及补偿权等各项权利。以此同时,行政机关在使用公共利益限制时,要严格遵循比例原则作出利益衡量。

  (三)司法机关运用司法程序以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对于不确定概念之解释与适用,曾经被认为是属于行政机关可进行自由裁量之范畴。司法机关要更加尊重行政权力,不应对其解释与适用实行审查。但是,随着当今时代之发展,这一观念已发生了新的变化:法院对于行政机关的不确定法律概念这一解释,可以没有限制地进行审查,并且不受行政机关解释的拘束。在法律还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应当由行政机关通过自由裁量权及相关行政程序,以确定共公共利益。当相对人对于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不服从时,法律一定要赋予其进行诉讼之权利,并通过司法程序,对公共利益进行最后确认。在司法审查的过程中,法院应当采取综合权衡的方式,以公共利益来限制公民权利之目的、必要性、内容及限制程度,同时还有被限制的公民权利之种类和性质等多种因素,以此来判断这一公共利益是否真正符合立法之要求,行政机关所实际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是否会被滥用。运用司法程序以确认公共利益,主要通过个案,让公共利益得以具体的实现。

  总的来说,公共利益不仅为公民权利设置了界限,而且也为行政机关行政权力设置了边界。因为公共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行政机关具有很大的裁量空间。为了避免出现行政机关盗用公共利益的名义来谋取非公共利益,应着力在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等环节进行制约,从而切实维护公共利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

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有关操作问题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有关操作问题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投资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圳蛇口招商银行各
总行:
为了使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现就有关操作问题通知如下:
一、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营业日外汇调剂市场的加权平均价公布。
二、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取消外汇的上缴与留成。
三、中国境内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简称“境内机构”,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除下列情况允许保留外汇的之外,其他一律向经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简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汇。
(一)境内机构的境内外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所取得的外汇;
(二)在境外开展承包工程、劳务、技术合作、勘测、设计、咨询的公司,其境外工程及项目合同期内调入境内待用的往来外汇款项;
(三)经批准具有特定用途的捐赠外汇;
(四)代理国外业务待付的外汇款项;
(五)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简称“外汇局”)批准用于还本付息的外汇款项;
(六)经外汇局批准的其他外汇。
四、结汇的外汇收入按现有规定和渠道办理外汇移存,进入国家外汇储备,所需人民币资金由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外汇指定银行应每日将结汇清单报外汇局备案。
五、对经营出口的国内企业在中资银行结汇的,按结汇金额的50%在结汇银行设立“台帐”;在中外合资、外资银行结汇的,持结汇水单按结汇金额的50%在外汇局设立“台帐”。出口企业为扩大出口所需的进料加工、包装物料、出口基地、索理赔费、售后服务的用汇及贸易从属
费可以凭进出口合同及支付凭证从其“台帐”中扣除指标,委托外汇指定银行通过外汇调剂市场购买外汇支付。
六、现有的外汇调剂市场继续运营。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取消中资自营商,外汇调剂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代理进行。
七、境内机构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的外汇收入,允许按照现行规定办理外汇留成。外汇留成应当在一九九四年一月三十一日前办完入帐手续。
外汇留成帐户余额可以按照现行规定继续使用或在外汇调剂市场卖出。
外汇额度配汇时,外汇指定银行按照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官方汇率售汇,外汇资金从国家外汇储备中支付,人民币资金上缴中国人民银行。
八、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境内机构有留成或台帐外汇的,应首先使用其留成或台帐外汇。留成或台帐外汇不足或者没有留成或台帐外汇用汇时,按外汇调剂指导序列,经外汇局核准,委托外汇指定银行或经营外汇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外汇调剂市场购买,开立调剂外汇专户存
储备付。
九、各地外汇调剂市场供汇不足时,有外汇调剂公开市场的,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售汇;没有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而开办外汇移存业务的,人民银行从移存的外汇中提取,通过外汇调剂中心售汇;既无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又未开办外汇移存业务的,由外汇局批准委托结汇银行售汇,并
每日将售汇清单报外汇局备案。
十、个人外汇存款维持现行办法不变。
个人外汇的买卖按照当日银行挂牌的外汇买卖价直接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办理。
十一、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投资、外债、驻华机构及来华人员、保税区的外汇管理维持现行办法不变。
接本通知后,请立即布置,组织执行,并将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及时报国家外汇管理局。
设有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的地区,各分局应将此通知有关内容通知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1993年12月28日